同时,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系列特展之十“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也在进行中。在白石老人去世后的五十多年里,仍有大批绘画爱好者不停地学习、研究他的绘画。就像着名美术理论家、国画家邵大箴先生所说:齐白石是一本大书,是一本需要认真读、常读常新的书。
纪念齐白石先生,首先要简单回忆一下他在20世纪的一段历程。齐白石先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画家。“五四”时期,不少文化先驱提倡新兴的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齐白石受到了启发。但是齐白石没有受一度流行的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激进主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西文化的融合,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齐白石从一个木匠走向画坛,在陈师曾等先贤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探索,终于成为一位举国公认的艺术大师,也在世界艺坛赢得巨大声誉。
作为一位既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齐白石曾经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尊重传统文化而忽视艺术创新的一些艺术家对齐白石先生是不够尊重的;另外一些接受西方文化影响,认为中国的绘画应该只能走中西融合道路的人,对于从传统的文人画走出来的齐白石,也有所非议。齐白石排除了两方面的压力,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齐白石的批判,当时江青歪曲毛主席的指示,污蔑齐白石是封建文人艺术家。后来到“八五新潮”时期,一些青年人又对齐白石的艺术有所质疑。不过总的说来,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以后,人们对齐白石艺术的认识越来越充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北京画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今天纪念齐白石先生,讨论他的艺术,我觉得会从中获得许多教益,受到多方面的启发,能有助于我们正确理顺下面一些问题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意识形态性
这是一个曾经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经常把艺术和政治混同起来。艺术是离不开政治的,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个提法也不是错误的,但是艺术和政治毕竟是两个范畴。艺术里面含有政治性,但是不能把艺术和政治混为一谈。有强烈政治内容和鲜明政治观点的艺术,可以是好的艺术,而真实表现人与自然美、能够提高人们情操的艺术也可以是艺术精品,不能忽视艺术的审美作用。广义地说,艺术的功能含有思想教育与娱乐两种功能,目的都是净化人们的心灵。
艺术是有意识形态性的,但是艺术不等于纯意识形态,艺术在很多方面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艺术是有自身规律和普遍原理的。假如我们在这点上有所动摇的话,我们在制定艺术政策时肯定会发生偏差,甚至会产生错误,会不公正地对待一些在艺术上很有成就而在题材内容上与当前政治和意识形态并不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他们可能会受到埋没、打击和批判,历史上也有这些教训。
传统与创新
齐白石接受文人画的传统,又不囿于此,敢于在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创新。但是他没有亦步亦趋地追随他崇拜的前人,在艺术风格样式上,向古代金石碑文学习,吸收民间艺术元素,敢于独创,另辟蹊径。他自己这样做,也这样要求学生。他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应该虚心向有成就的前人学习,但假如艺术创作酷似前人、他的艺术就会失去活力,这点对我们今天很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雅和俗
齐白石的艺术是高雅的,也为大众所喜爱。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齐白石不迎合大众,他的艺术是在适应大众欣赏趣味的同时去征服大众。王朝闻先生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七个字:“适应是为了征服”。艺术要为人们喜闻乐见,又要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征服大众,就是让大众逐渐接受那些不太懂的高雅艺术。齐白石的艺术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他从农工群中走来,心里装着劳苦大众和市井平民,又心仪古代艺术典范,他的作品雅俗共赏,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艺术观念的多元与艺术形态的多样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有一段佳话,那就是齐白石与徐悲鸿的友谊,他们是一段忘年交。徐悲鸿是20世纪重要的艺术大家,他对中国艺术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他在艺术观念上有自己的主张和喜爱,也难免有偏狭之处。他对一些坚持传统而创新成就不大的文人画家有自己的看法。解放前,在国立北平艺专,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徐悲鸿先生做校长,和三位着名的北京的教授发生争论,这三位教授都是在文人画方面很有造诣的艺术家。有人由此说徐悲鸿要消灭国画,这当然是危言耸听。徐悲鸿十分尊重齐白石,把齐白石请到学校里面来当教授,给他发薪金,可见他是重视国画创新的,只是对国画发展的广泛可能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徐悲鸿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但他的国画是中西融合体的,却受到齐白石的赏识。齐白石和徐悲鸿的这段佳话说明艺术的观念可以是多元的,艺术形态、样态应该是多样的。不同观念和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
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世界,认为像齐白石这种传统艺术,不需要到国外展出了,因为陈旧了,过时了。我觉得这种看法是偏颇的。解放前中国京剧大家梅兰芳到美国去演出,提这个建议的是谁呢?是当时美国驻中国的大使,他在一次会议上讲,你们中国艺术拿到外国去,拿什么呢?你们可以把外国人、包括我们美国人不懂的东西拿过去,不懂的东西也可以让我们逐渐地懂得。梅兰芳犹豫了很久,后来在一些文人、一些对京剧艺术很有研究的专家的支持之下,梅兰芳到美国去演出了十多场,梅兰芳艺术征服了美国的观众。
我们把什么东西拿出去呢?我认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传统的艺术,像齐白石这样的艺术作品可以拿到国外去,组织很好的展览。因为外国很多人不是真正了解齐白石和中国传统绘画。但是展览要举办得好,要有充分的筹备。我觉得外国人不懂或懂得少的东西可以拿出去。当然我们当代艺术发展的面貌,也应该向外国介绍。
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我们应该研究齐白石如何处理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齐白石是典型的职业文人画家,以卖画维续一个大家族的生计。为此,他一生写过很多润例,对于卖画的价格和要求事无巨细地加以明示。他不回避他的艺术要走向市场,当然当时中国的艺术市场并不发达。齐白石一生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画,他的题材有很多是相同的,但只要是齐白石的真迹,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值得我们观赏的。
我们当代一些艺术家不能说在技术、技巧上没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我们的创作态度不能因为受到市场的热捧,就去应付市场,应付观众。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向齐白石学习。
齐白石是一本大书,是一本需要认真读、常读常新的书。我以为,假如我们把齐白石和他的艺术真正研究透了,那对我们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一定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邵大箴
草虫虽小 大地恩深赵艳霞
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的儿子——巨人安泰,只要保持与大地母亲的接触,就不可战胜,因为他可以通过接触从母亲那里获得无限力量。对于艺术巨人齐白石来说,给他源源不断力量源泉的大地母亲,就是祖国,包括养育了他的传统文化、家乡和人民,他不断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力量。这力量给了他生机、灵感和感染力,从而成就了一个个辉煌。
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不叫一日闲过”,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身体力行,从而使他成为无比多产的艺术家,在绘画、印石、诗词等方面都作品数量巨大。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他要求自己每天作画至少五幅。过90岁生日那天,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他拿起笔作画,家人一再劝阻下,才去休息。第二天白石老人早早起床,饭都顾不得吃就到画室作画,画够五幅才吃早餐。吃过饭后,又到画室。家里人劝道:你不是画了五幅了么,怎么还画?老人说:昨日已虚度,今日补之。
今天,我们仍可看到他的作品《南瓜》上的题款:“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齐白石到四川游历时也曾对记者说作画一日未间断。除了从有关记载得知,他因母亲去世或长途旅行后“太疲乏”等罕见的情况短暂中断作画,他坚持每天作画。
“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被作为一个基本审美形态,工虫是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