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剧照
轻快的题材、轻松的风格、轻巧的制作,以及越来越年轻的观众——一个电视剧的“轻时代”正在中国形成,不断瓦解着大历史、大明星、大制作所带来的厚重感,表达着80、90后奋斗、向上等价值观。
然而,在收获高收视的同时,“轻型电视剧”却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创作者一味追求收视率,过度迎合却又曲解了年轻观众需求,高收视却没有伴随着好口碑。尤其在古装剧市场,剑仙奇幻连着宫斗心计,狗血桥段试探虐心底线,渐渐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航向。
电视剧的“轻时代”是如何形成的?创作者刻意讨好的年轻观众为何并不买账?谁该为“偏航”买单?如何才能拨正舵位?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编剧、导演和影视产业研究者。
题材“轻飘飘”,为何收视 “火火火”?
前几年有《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宫锁连城》《古剑奇谭》《甄嬛传》,现在满屏《盗墓笔记》《花千骨》《华胥引》,下半年还有《芈月传》《琅琊榜》《女医·明妃传》……近几年来,源于热门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渠道的电视剧风靡电视和网络双平台,捧红了李易峰、胡歌、袁珊珊、赵丽颖等众多新派偶像。今年战况尤甚,十多部主打剑仙奇幻、宫斗心计的剧集全面攻陷古装剧市场,它们题材轻快、风格轻松、制作轻巧,切合年轻受众喜好,收视率高、话题性强,牢牢占据了网络话题讨论榜首。至于曾屡屡斩获高收视和好口碑的历史正剧,如今已全线溃败。
虽说中国电视产业热衷跟风、扎堆已不是新鲜事,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这些轻型化剧集风靡的背后反映出行业的巨大变化:随着网络平台的崛起,中国电视剧已经步入了一个“轻时代”,题材、形态、受众、成本和调性都越来越“轻”。
“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价值观的年轻化,不论是神话、科幻、悬疑等题材,电视剧都更多地表达青年人奋斗、向上等价值观,这个改变跟过去的苦情剧、宫斗戏、朝廷戏的风行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他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电视行业的改朝换代这一两年正在完成,传统上的金牌编、导、演大部分渐渐退出舞台中心,更年轻的主创成为主流。
“轻飘飘”的题材,收视为何能“火火火”?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认为,天马行空的仙侠偶像剧承载了当代观众无处安放的浪漫主义情怀,最大的功能是“情感代入”。“剧中主人公遇到的纠结非常多,阻力非常大,面对爱情的时候非常决绝,这是观众日常所做不到的,把自己代入到古装偶像剧里面,可以实现对爱情的梦想。”
过度迎合青年亚文化,创作或陷入低龄和幼稚
放在都市情感题材上,电视剧之“轻”至少为观众带来了《前夫求爱记》《虎妈猫爸》《我们结婚吧》等收视口碑双赢的轻喜风格剧。可是,在古装剧领域,却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就说最近的《盗墓笔记》和《花千骨》,虽然收视火爆、话题性强,但它们的受众却并不十分买账。前者对南派三叔原著的大肆改编和拙劣的“五毛钱特效”、后者“人人都爱花千骨”的玛丽苏式自恋情结早就被观众喷成了筛子,能制造好口碑的古装剧越来越凤毛麟角。
事实上,这两部剧正是当今影视圈热炒的IP剧代表作——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在影视范畴主要指围绕一个品牌进行影视、戏剧、游戏等版权进行多种改编和开发。深圳广电集团影视剧中心主任谭劲松认为,在“一剧两星”和对古装剧配额收紧的政策下,播出平台和制作公司为降低试错成本,纷纷“走捷径”争抢既有粉丝群庞大、知名度高的热门IP,这些IP很大一部分是网络小说、游戏和动漫作品。何况如今网络平台的采购价格已经高于传统电视平台,制作方选题策划之初自然倾向迎合年轻网友的喜好。可是IP价格一高,影视公司必然在特效、改编等方面压缩支出以控制成本,导致观众吐槽不断。
著名编剧汪海林则毫不客气地指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崛起,让剑仙奇幻无立锥之地,如今后者在荧屏再度流行,不仅是文学上开倒车,更是电视剧市场畸形发展的缩影。“仙侠剧涉及文化基因的问题因而争议更大。因为热门动漫作品和网络文学的题材往往触及影视创作的禁区,比如轮回、盗墓等是根本无法立项的;或者存在不适合影像表现的内容,比如原著中简单的重复描写。因此编剧在改编时不得不改掉这些核心概念,结果引发连锁反应,原著粉肯定不买账。”
在汪海林看来,IP热是影视剧进一步低龄化、幼稚化的浪潮。“自2000年以后,以前由创作者主导的市场已经转型成了播出平台主导。以前是引领观众,现在是迎合观众。在唯收视率至上的评价体系中,播出平台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对包括编剧、导演在内的创作者是毁灭性的伤害,必然导致悲剧性的后果。长此以往,内地电视剧市场的未来就是东南亚和港台地区现在的下场:创作停滞、市场萎靡。”
尹鸿对当下影视作品的“偏航”也持相似观点。“过度年轻的文化,西方把它叫做青年亚文化,它和主流文化多少会有一点偏差,这个偏差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问题。有些剧的的确确在互联网上影响到当今影视作品的创作。”
回归原创,影视创作者要引领制高点
在“轻时代”,题材厚重、情怀博大、思辨性强的作品真的没有市场了吗?去年《北平无战事》的热播为这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该剧从经济视角阐释了蒋家王朝的轰然崩塌,不仅把许多各种年龄层的观众拉回了电视旁,收视率稳定在1个点以上,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话题量也相当惊人,当之无愧“年度剧王”。这也给李星文一个启示:正剧的衰落是创作出了问题,其他原因都是第二位的。
多位编剧和制片人都认为,当今影视作品存在的偏航现象是整个影视行业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问题,是行业不自律、眼中只有利益没有观众的问题,是原创精神丧失的问题。
汪海林从编剧的角度指出,影视创作者必须有所担当,回归制高点。“剧作家作为一个思想群体,要回归,要占据高点,改变当前浅薄、幼稚、庸俗的思想形态。电视剧必须以剧本为中心,以编剧的思维为中心,偏离这个就容易失败。改编作品也是如此,剧本是中心,而不是以IP为中心。”
他说,好剧本往往伴随着风险。“因为好剧本都是独特的。独特意味着与众不同,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好类比,找不到高度接近的成功作品做参照。同时,一个看上去有成功先例的、貌似无风险的剧本往往才是巨大的风险,IP热绝对无法将我们引向深刻。”
“影视剧的灵魂和根本还是剧本和内容本身,其他的一切都是为这一故事核心服务的。因为观众不会为所谓的品牌买单,而只会被故事打动。”制片人徐奔奔总结。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